老电影《早春二月》拍摄往事
影片改编自柔石的小说《二月》,受1961年“新侨会议”鼓舞,在夏衍、陈荒煤等人指导下,谢铁骊于1962年2月完成剧本改编,夏衍亲自修改,还为萧涧秋添加了关于大革命失败后青年人状况的台词,并将片名定为《早春二月》。
影片改编自柔石的小说《二月》,受1961年“新侨会议”鼓舞,在夏衍、陈荒煤等人指导下,谢铁骊于1962年2月完成剧本改编,夏衍亲自修改,还为萧涧秋添加了关于大革命失败后青年人状况的台词,并将片名定为《早春二月》。
在华语电影的璀璨星空中,1963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《早春二月》无疑是一颗独特且耀眼的明珠。这部影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《二月》精心改编并执导,汇聚了孙道临、谢芳、上官云珠等一众实力演员,他们用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时代韵味与深度思考的
"你们要听我拍电影的故事?那太多了!"谢铁骊导演的嗓门洪亮,皱纹里夹着笑意。这位拍过《早春二月》《海霞》的老导演,说话时总爱用手比划,仿佛镜头前的调度已刻进骨子里。老伴王遐坐在藤椅上织毛衣,偶尔插一句:"他拍《暴风骤雨》那会儿,为等一场雪,在东北冻得耳朵流脓。
今年是中国著名导演谢铁骊诞辰100周年。他一生中拍摄了多部经典的电影作品,其中《早春二月》是他导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。这部电影根据柔石的《二月》改编而成,讲述了民国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苦闷和彷徨。电影诞生之初,遭受了诸多非议,但其文艺性和思
电影《早春二月》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《二月》改编的。《早春二月》庚续《二月》的现实主义文脉,用蒙太奇艺术讲述了北伐前夕发生在中国南方芙蓉镇的一个故事。
1963年10月,当拍摄完成的《早春二月》出现在夏衍、荒煤面前时,他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。江南小镇,灰色的天空,小镇上长长的石阶,细雨中孤单落寂的背影……一个个镜头把他们带回到遥远的二三十年代。
孙道临演的萧涧秋,他有个早年北大的同学后来参加黄埔军校,在一次战斗中牺牲,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,萧涧秋为了帮助她们母女生存,甚至动了想聚她为妻的念头,最后受不了旧习俗的抵毁,由上官云珠扮演的寡母自杀结束这舆论纷争。
前几天(2015.03.08)提到的《早春二月》,影片中两次出现了李叔同填词的《送别》歌声与旋律,虽说只听到其中很少的几句可编导者的用意我倒是领略的较为充足:一则是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,这个年代正是这首歌曲流行的时期,此曲又是当时的“学堂乐歌”,